扫描二维码
下载 《财界新闻》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 《今日财界》APP
IPO审核提速:过会失败率创新高
来源:财界网综合 2017-05-23 07:21:55
  今年以来审结通过率逾七成

  根据证监会5月17日发布的公告,当天召开的发审委,审核了6家拟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的首发申请。不过,最终只有4家获得通过,哈尔滨城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蚌埠市双环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否。由此,今年以来,已经有23家公司的首发申请被否。

  而此前一天,发审委审核的7家企业,只有5家顺利过会:香飘飘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暂缓审核,科迈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取消审核。由此,今年以来,已经有5家企业暂缓表决,4家企业取消审核。业内人士表示,不管是首发企业被否的数量增加,还是暂缓表决、取消审核企业数量的增加,都体现了监管层从严把控IPO质量。

  与此同时,有接近证监会的人士认为,监管层为了防止出现“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情况,对拟上市企业质量进行了全流程审核把控,从申报企业名单中抽签选出部分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到反馈意见的落实环节,再到发审会上从严把关,多项举措压缩了“带病上会”、“带病过会”的空间,部分企业在现场检查压力和初审会提出问题后主动撤回,这一整套审核机制产生的实际否决率远高于发审会否决率。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这是在IPO审核严控质量关下必然会出现的现象。可以预期的是,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企业终止审查,退出IPO排队队伍。

  上会接受发审委的审核只是IPO申请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从整个发审情况来看,证监会也是严控审核质量。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5月12日,今年共审结首发企业244家,核准178家,否决22家,主动撤回44家。另外,以今年已审结家数244家为基数,审结通过率约为72.95%,未通过(包括终止审查和否决)率为27.05%。

  同时,2016年6月份以来,已有106家企业申请撤回并终止审查,且部分企业在现场检查压力和初审会提出问题后主动撤回,通过审核机制产生的实际否决率远高于发审会否决率。

  上述接近证监会的人士介绍,证监会动员全系统的力量,对三类企业进行现场检查。这项工作由发行部和各派出机构一起完成。

  具体看,一是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抽查抽签中被抽中企业;二是根据标准不降、条件不减的原则享受“即报即审、审过即发”政策的贫困地区申请IPO的企业;三是日常审核中有必要实施现场检查的企业,即风险较高、出现问题较多的企业。

  “对贫困地区的企业IPO开通‘绿色通道’,只是优先审核,并不是降低标准。”上述接近证监会的人士介绍,目前,已有贫困地区的企业知难而退,撤回了IPO申请。

  而综观上述44家主动撤回的企业,其中有11家企业因为在现场检查过程中被发现问题,在落实检查回复时主动撤回申报申请。另外,还有6家企业在初审环节后主动申请撤回,而有的企业甚至已经安排了上发审会接受审核。至于撤回申请的原因,主要涉及运作不规范或者信息披露不完善等情况。上述106家企业终止审查,主要是经营状况发生了变化,导致业绩下滑显著。这既包括行业周期的因素,也包括自身的因素。

  会计核算规范性方面存在问题是终止审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的公司存在粉饰业绩的行为,通过关联交易等调节利润手段粉饰业绩,导致业绩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盈利状况。另外,企业终止审查还包括自身面临一些风险,或是战略进行了调整。

  “在对IPO企业的审核过程中,主要有两个着力点。”上述接近证监会的人士认为,其一是防止公司欺诈发行、虚假披露,这主要是通过落实举报、媒体质疑、从现场检查等方面防范防止这类企业上市;其二是业绩操纵行为。比如有的企业存在通过调整折旧计提坏账准备、人为降低费用等方式粉饰业绩的行为。

  “带病申报”难逃法眼

  在资本市场依法监管、从严监管、全面监管的思路下,严控拟IPO企业的审核质量已成监管常态,“带病申报”终将难逃发审委的“法眼”。今年以来,几乎每周均有企业IPO被否,IPO的过会率降至新低。据统计,2016年全年,共计18家企业IPO被否。但是,2017年年初至今,短短4个多月,已有22家拟IPO企业被否。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5月12日,今年共审结首发企业244家,核准178家,否决22家,主动撤回44家,审结通过率约为72.95%,未通过(包括终止审查和否决)率为27.05%。

  可以看出,随着IPO发行速度加快的同时,监管层严控拟IPO企业的审核质量的态势也已确立。

  证监会曾明确表态称,在发行审核过程中,将重点关注在审企业是否存在“带病申报”等问题,强化问核工作力度,从严审查、从严把关,坚决把不符合发行条件的企业挡在IPO大门之外。

  因此,在今年的IPO审核中出现三大新变化:审核提速、问询细化、过会率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在发审委审核过程中,除问询问题的数目增多外,比之前更注重企业是否规范经营,风险是否充分揭示,企业预披露材料是否详细,盈利能力的真实性等关键问题。例如,在中油恒燃、西点药业、科龙节能三家被否公司中,发审委提出询问的主要问题,大部分都涉及信息披露不完整,需要进一步补充。这也契合了证监会一直以来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监管理念,申请IPO的企业要充分披露投资者用以投资决策的重要信息,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只有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完整,才能形成合理的市场定价。

  此外,为了提高拟IPO企业的审核质量,证监会还将在其他方面的监管上发力。一是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强发行审核工作人员履职回避管理的规定(2017年修订)》和《关于加强发审委委员履职回避管理的规定(2017年修订)》;二是证监会开展IPO企业现场检查工作,督促发行人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严把资本市场入门关,对IPO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严管和严审,“一内一外”两个方向的政策不仅有为IPO从严把关之意,而且也给予了市场信心,提高新股的发行质量。当前,这一效果已经显现,统计显示,2017年一季度,新上市的182家公司业绩总体好于所有A股公司平均水平。

  过会失败率三大问题成主因

  “在审核过程中,发行人和市场中介开始增强了谨慎意识,不再贸然向前推进IPO进程。以往4月份年报季后,IPO会出现申报高峰,但今年的申请不像往年那么密集,也没有出现过去先来挂个号、排个队的现象。”接近证监会的人士向媒体介绍,发行人和相关中介更加重视对申报材料基础信息以及申报质量真实性的核实。

  不仅如此,数据显示,截至5月12日,证监会今年共审结首发企业244家,核准178家,否决22家,主动撤回44家。据此统计,今年以来审结通过率约为72.95%,未通过率为27.05%。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核速度在加快,但随之而来的是从严审核。在这些企业中,有的主动撤回是已知企业无法过会,有的是担心“带病”会受到有关部门的严厉处罚。其中,主动撤回的44家企业情况不一,有11家企业在现场检查的过程申请撤回;初审环节,初审会指出企业存在问题后,有6家企业主动申请撤回材料。

  IPO日报发现,在IPO审核过程中申请撤回企业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经营状况发生不利因素,导致业绩下滑显著,这种情况占多数。

  二是会计核算的规范性方面存在问题,有些企业利用会计政策调整、会计工具变化来粉饰业绩。

  三是一些企业自身面临诉讼等个案风险,也有企业涉及战略调整或股权调整。

  严把新股质量关八大硬伤要当心

  尽管新股在马不停蹄地发行,但IPO审核趋严的迹象也越发明显。

  1、近日,三度闯关IPO的香飘飘又被证监会发审会出具了“暂缓表决”的审核结果,而同日上会的另两家企业,新东方新材料和宁波旭升汽车技术,首发申请虽然或通过,但仍需对招股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说明。

  可见,发审委对IPO的审核日趋严格。

  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截至5月19日,已有24家企业的IPO申请未通过,超过去年全年的数量。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有173家企业的IPO申请获得了证监会发审委的通过,有24家未获通过,还有3家取消审核,3家暂缓表决,通过率为85.22%.

  而2016年全年,共有245家企业IPO获得通过、18家被否、2家取消审核,整体通过率为92.45%。

  不难发现,今年以来,IPO企业的过会率有所降低。随着IPO发行速度加快的同时,监管层严控拟IPO企业的审核质量的态势也已确立。

  2、若算上主动撤回IPO申请的44家企业,今年的IPO过会率则更低。

  据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主动撤回的44家企业情况不一:安排现场检查的过程中,有11家企业申请撤回;在初审环节,初审会指出企业存在问题后,有6家企业主动申请撤回材料。

  在IPO审核过程中,申请撤回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营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业绩下滑显著,这种情况占了多数;

  二是会计核算规范性方面存在问题,比如有粉饰业绩行为,通过关联交易或者调节利润,导致业绩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

  三是企业自身面临个案诉讼等风险,也包括战略调整、股权调整等潜在风险。

  相关统计显示,2016年6月以来,已有共计106家企业申请撤回并终止审查,且部分企业在现场检查压力和初审会提出问题后主动撤回,通过审核机制产生的实际否决率远高于发审会否决率。

  据了解,去年四季度,证监会对12家IPO企业进行了现场检查,其中信息披露质量抽查企业4家,日常审核发现重大疑点企业6家,贫困地区企业2家;今年3月,证监会启动今年第一次现场检查,对34家首发企业进行现场核查,其中信息披露质量抽查企业14家,日常审核发现重大疑点企业11家,贫困地区企业9家。

  证监会曾明确表态称,在发行审核过程中,将重点关注在审企业是否存在“带病申报”等问题,强化问核工作力度,从严审查、从严把关,坚决把不符合发行条件的企业挡在IPO大门之外。

  3、因此,在今年的IPO审核中出现三大新变化:

  审核提速、问询细化、过会率下降。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证监会在IPO审核过程中关注重点包括严防企业欺诈发行、虚假披露等“带病过会”行为。

  同时,通过落实举报、媒体质疑等方式来防范此类企业上市。

  另外,部分企业通过关联交易、放宽信用政策、调整折旧、坏账计提以及人为压低员工薪酬、广告费等企业必要支出费用的方式来调整企业利润,粉饰业绩,这种行为也是证监会审核的重点。

  4、梳理今年IPO闯关失败的24家企业可发现,证监会在审核企业IPO的过程中,对企业这八大类问题非常关注:

  持续盈利能力、规范运营、信息披露、会计核算、独立性、募集资金及募投项目、主体资格以及是否存在商业贿赂。

  5、从保荐机构方面来看,今年以来,广发证券(000776,股吧)所承销的IPO项目上会数量最多,达到18家。其中,过会企业数量为15家,过会率为83.33%。

  此外,国信证券、国金证券(600109,股吧)、海通证券(600837,股吧)、安信证券、中信证券(600030,股吧)、招商证券(600999,股吧)以及国泰君安所承销的IPO项目上会数量都以在10家以上(包括10家).在这几家保荐机构中,IPO通过率最高的是国信证券。在该机构保荐的IPO项目中,今年以来已有14家上了发审会,其中的13家获得IPO审核通过,通过率达到92.86%。
  • 标签:
  • IPO审核
责任编辑: 安智慧 IF108
发表评论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遵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您在财界网发表的言论,我们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相关推荐
排行